The Zhong Nanshan Little Writers Project
道德经道德经 代表性名句 摘录 1、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3、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5、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6、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7、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8、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9、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1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14、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5、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6、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8、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9、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2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2、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3、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4、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25、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26、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7、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2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9、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3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32、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34、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35、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36、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7、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38、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39、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40、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1、治大国,若烹小鲜。 4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43、治人事天,莫若啬。 44、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6、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7、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48、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9、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50、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5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2、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5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54、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55、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5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5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58、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59、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60、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61、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62、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63、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64、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5、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66、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67、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8、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6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70、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7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72、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7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74、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7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76、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7、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78、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79、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80、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8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8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8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8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5、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86、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7、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88、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89、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90、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91、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9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93、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9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95、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96、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97、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98、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99、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00、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弟子规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 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 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 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 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 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 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 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 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 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 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 事死者,如事生。 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 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已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 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 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 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 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 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 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 事诸兄,如事兄。 朝起早,夜眠迟。 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 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 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 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 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 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 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 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 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 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 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错。 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 邪僻事,绝勿问。 将入门,问孰存。 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 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 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 人借物,有勿悭。 凡出言,信为先。 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 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 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 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 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 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 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 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 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 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 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 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 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 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 倘掩饰,增一辜。 凡是人,皆须爱。 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 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 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 人有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 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 人不安,勿话扰。 人有短,切莫揭。 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 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 疾之甚,祸且作。 善相劝,德皆建。 过不规,道两亏。 凡取与,贵分晓。 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 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 抱怨短,报恩长。 待婢仆,身贵端。 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 理服人,方无言。 同是人,类不齐。 流俗众,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 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 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 小人进,百事坏。 不力行,但学文。 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 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 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 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 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 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 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 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 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 有缺坏,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 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 圣与贤,可驯致。 孝道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孝道起源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 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一定的宗教形式。 二、传宗接代。在周朝的人们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总之,西周时期的孝是一种封建宗教伦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