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Zhong Nanshan Little Writers Project
凉茶文化第一部分 岭南的地理及气候及凉茶的产生 一、岭南的地理及气候 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所谓五岭就是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等五座山。大体分布在广东东部和江西省交界处至广西东部和湖南省交界处。五岭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也是岭南地区和中原的天然屏障,就像一堵大墙壁,将来自南中国海一带,还有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拦截在珠江三角洲上空,造成了珠江三角洲以致岭南一带气候温暖潮湿的气象环境。因此,古代很多记载都把岭南描述成瘴气之地,特别是很多原来生长在中原的人来到岭南做官或流放,写下的著名诗句,广为流传,直至后世。 例如唐代著名诗人韩愈,因为批评皇帝老儿搞封建迷信活动,被皇帝下放到广州的潮州锻炼。开始韩愈老兄还嘴硬:“欲位圣朝除弊事,肯将腐朽惜残年!”可话锋一转,这位韩老先生就对他的侄儿——八仙之一的韩湘子说道:“知尔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后来,韩愈老先生真的在广东潮州呆不住了,只有给皇帝写检讨,检讨之余。还不忘把岭南的险恶添油加醋的描述一番:“州南近界、涨海连天,毒雾瘴氛、日夕发作。” 岭南地区远古时代气候暑湿炎热,环境极其恶劣。 淮南王刘安谏汉武帝远征岭南时的历史记载:“南方暑湿,近夏瘴热,暴露水居, 蝮蛇蠹生,疾病多作;兵未血刃, 而病死者十之二三。” 《岭南卫生方》:“岭南号炎热, 而又近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阳澳之气常泄; 近海地卑,故阳湿之气长盛,人居其间,类多中湿。 岭南“凡病多火”、“多湿”,“岭南暑湿、湿温多见,不为时令所拘”,“善用芳香轻清花类药物”等。风湿、暑湿、湿温为常见的多发病,气候四季不分、常见温病全年可发,临床证候多挟“湿”。而在日常饮食中,广东人偏爱海鲜野味,烹调多用煎、炒、油炸、烧、烤等方法,佐料则多以姜、蒜、葱、椒盐、八角等辛温燥热之物。这些都使得广东居民发病多以燥热、湿滞为主。 凉茶能够盛行于两广、港澳地区,这与岭南气候和水土很有关系。“岭南地卑而湿”,广东地处中国大陆南方沿海,三面环海,气候炎热潮湿,属亚热带气候。加之,广大的珠江三角洲平原为石灰熔岩丰富的地区,水质含钙盐等热性的成分较多。按照中医五行归属,南方炎热,与五行中“火”温热、炎上的特性相似,故南方在五行中属“火”。以中医天人相应的观点,受地理气候影响,岭南人体质易受湿热影响而发病,火性炎上升散,伤人阴津,阴不制阳,火热上炎,故易出现“上火”症状。 其实,这一点在古代便成为百姓及药家的共识。古时,岭南为百越之地,《黄帝内经》曾指出“南方生热、热生火”,可谓一语中的。岭南地区湿热,多瘴气,每年阳春三月,大雾笼罩着五岭以南大部分地区,乡间人称之为“黄沙雾”,实际上为一种带毒的薄瘴。在野外劳作的时候,妇女要包裹头巾,男人带笠帽,穿长衫、长裤,以防瘴雾侵入人体而得病。古时这种毒雾引起人们患流行性感冒、发烧发热、肺炎咳嗽等病,民间称之为“热病”。 “热病”对人体的伤害很大,外地人初到岭南,由于气候环境的不适应,更易感染病症。唐代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时吟诗说:“好收吾骨瘴江边。”淮南王刘安谏汉武帝远征岭南时说:“南方暑湿,近夏瘴热,暴露水居,蝮蛇蠹生,疾病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十之三二。”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自然会对人体造成极大伤害,岭南人通过与自然环境的不断抗争,积累了调理保健、防病治病的宝贵经验。为了除湿去热,适应环境,他们在植被丰富的山川谷地采集一些清热解毒、消暑祛湿的草药,经过一些具有中医药知识的人长期实践,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凉茶”。 二、中医中药在岭南地区的发展 岭南的中医药学是从中原传入。晋代有葛洪、支法存、仰道人等活跃于广东,唐代开始有李喧《岭南脚气论》等以岭南为名的方书,可见医学与岭南挂钩,岭南医学成为中医药学科的一个分支,为时至少已有千多年了。 由于受地理环境气候的影响,中医药在岭南的运用有着明显不同于中原内地的特点。 1、岭南温病研究 在岭南温病研究领域,名家辈出。温病大家有潘兰坪、陈任枚、刘赤选、罗汝兰等。当代学者对岭南医学的研究无论从深度和广度而言,均以对岭南温病的研究为胜。岭南温病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1)岭南温病学说的形成 彭胜权探讨影响岭南温病学说形成的因素。认为岭南温病学说产生的理论基础是《素问·异法方宜论》,并且与岭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饮食生活习惯、人群体质诸因素有关。 (2)岭南温病发展史 王新华等从学术发展史角度介绍了历代岭南温病学家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特色。 (3)岭南温病的特点 林培政选中东西南北中五地10家医院1977-1984年的住院病历资料,并结合当时当地的地理气候资料进行研究,总结出广东温病的四大特点,即:病程中气分证候表现突出。此外,苏红调查了1973-1983年华南沿海四城市(广州、湛江、汕头、厦门)部分医院温病发病情况和相应年份气象资料,认为温邪包含有气象因素和生物性致病因子两内容,岭南温病发病受该地区气候特点影响,证治有别(见《广州中医学院研究生论文摘要汇编1984-1985》)。 (4)岭南温病医案的研究 王新华通过对岭南医家温病医案用药的统计分析,认为岭南医家论治温病有“重热清解毒、芳香化湿和顾护清气”的特点。 (5)岭南温病治法 陶红霖 探讨岭南温病多阴虚的原因,认为治法上要重用滋阴药。孔炳耀认为湿邪是岭南六淫之首,治湿是岭南医学的重要学术特点之一,并总结针对岭南湿邪进行辨证、选方、用药的规律。 (6)岭南温病学家的学术思想研究 王新华 总结出岭南医家潘兰坪治疗温病的三大学术思想:感冒之治在于轻透外邪,温热之治着眼清热保津,清攻养液施治有序;治署证每从暑湿立法,清上宣肺亦颇必要。史志云 则从体质因素、证候特点、治疗特点三方面阐述刘仕昌教授研究治疗温病的经验心得。刘小斌从温病学的性质意义、伏气温病的特点、营卫气血辨证莹结合五脏舌脉、温病兼夹证治等方面介绍岭南名义陈任枚温病学术思想。 (7)岭南温病的实验研究 针对岭南湿邪致病的特点,王新华开展了岭南温病的实验研究,利用多因素造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造型动物出现的临床表现欲临床所见该证的主要症状特征和病理变化相符合,并发现湿热造型动物内毒素廊清较为缓慢。 2、岭南瘟疫病史研究 赖文与李永宸的“岭南古代疫病史研究”系列论文《广东湛江地区古代疫情资料分析研究》、《1894年广州鼠疫考》、《岭南地区1911年以前瘟疫流行的特点》、《岭南古代瘟疫流行的社会背景》、《广东人间鼠疫流行与地震的关系(1867~1911)》、《岭南霍乱流行情况及其与旱灾的关系(1820~1911)》,分别总结了岭南1911年以前瘟疫流行的特点和规律:瘟疫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疫情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疫种以鼠疫、霍乱、天花为主;分析了自然灾害、政治、经济、军事、人口和国内外交往等对岭南古代瘟疫流行的影响;提出广东人间瘟疫流行可能与地震活动有关、霍乱与旱灾有较明显的伴发关系等结论。 三、岭南的饮食习惯与凉茶的应用 : 1、凉茶的起源和传承与岭南的地域、气候、文化等有极深的渊源。 岭南是中国一个特定的环境区域,确实是“地气湿热”,久居容易“上火”,潮湿多雨的气候使人容易湿热、上火、兼伤肝、肺。为了除湿去热,人们便将一些清热解毒、消暑祛湿的草药熬制而成凉茶,用来祛湿消毒,且具有保健止渴的作用,不论盛夏隆冬,四时皆可服。 岭南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岭南人大多嗜食辛辣、味重食物,岭南地区夏天偏热多湿的气候容易使人肠胃失调,难免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上火、口舌生疮、咽喉肿痛、食欲不佳等症状。 而凉茶总的作用是清热解毒、清肺润燥解暑,凉茶对于广东人,可以说是“生命源于水,健康源于凉茶”。制作凉茶所使用的草药能有效去除人体的毒素,起到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抗御细菌、病毒的感染,平衡阴阳、柔润肌肤的作用。 2、中国凉茶公认的鼻祖——葛洪 葛洪(公元284年~343年)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 公元306年,东晋道学医药家葛洪来到岭南。当时瘴疠流行,他得以悉心研究岭南各种温病医药。葛洪所遗下的医学专著以及后世岭南温派医家总结劳动人民长期防治疾病过程中的丰富经验,形成了岭南文化底蕴深厚的凉茶,其配方、术语世代相传。 葛洪的故事 (1)公元306年,东晋时期。 (2)有个道学医药家叫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是丹阳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 (3)葛洪的祖父葛云,做过东吴的大官,以炼丹著名,人称葛仙公。 (4)葛仙公有个弟子叫做郑隐,葛洪就是从郑隐处学习了炼丹术。 (5)朝廷请葛洪做官,葛洪坚辞不就。 (6)宁愿长期隐居广东罗浮山冲虚古观,过着丹鼎兼综医术的生活。 (7)当时岭南,由于瘴疠流行,他得以悉心研究岭南各种温病医药,留下了针对岭南气候特征的大量医学专著。 (8)葛洪又拜南海太守、道家名医鲍靓为师。 (9)鲍靓有个女儿,叫鲍姑。 (10)鲍姑约生于永嘉三年(309年),从小就深受道家的影响,随父学道学医,对医学钻研甚深。 (11)鲍姑的一生,几乎都在广东渡过。 (12)她行医、采药,足迹广阔,遍及南海县、番禺县、广州市、惠州市、惠阳县、博罗县、罗浮山一带。 (13)经常出没崇山峻岭,溪涧河畔。 (14)她足迹所到之处,至今皆有县志、府志及通史记载,这些地方志书,都把她作为仙人,称为鲍仙姑,她制的艾也称“神艾”。 (15)后来,鲍靓就把女儿鲍姑嫁给了葛洪。 (16)鲍姑为了替人民治病,在越岗山——就是现在的越秀山,盖了一座房子,名越岗院,专替老百姓治病。 (17)鲍姑去世后,历代人们怀念她,为她修祠,以示纪念,把原在越秀山顶修道行医的越岗院道场,扩建成一座鲍仙姑祠。 (18)当年鲍仙姑祠越岗院及鲍姑祠,因地处羊城之北,大北路口,俗称北庙。 (19)到了明万历年间重修北庙,改名三元宫。 (20)这就是现在广州市应元路香火鼎盛的“三元宫”。 (21)葛洪和鲍姑夫妻就是一个医学的家庭。 (22)葛洪有一著名的医学著作,书名是《肘后备急方》。 (23)书名的意思是可以常常在肘后(带在身边)的应急书,也就是现代的所谓“袖珍手册”。 (24)《肘后备急方》的卷二“治瘴气瘟疫温毒诸方第十五”中记载了很多治疗岭南热毒上火及传染病的药方,如“老君神明白散”、“太乙流金方”、“辟天行疫疠方”、“斧头杀鬼方”等。 (25)这些都是道教方士用来治疗瘴疠、四时感冒、严寒发热、温热上火等症状的。 (26)其功效与后世的凉茶有异曲同工之妙。 (27)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Dr.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对葛洪这样评说:“公元4世纪早期,道家中产生了最伟大的博物家和炼丹术士抱朴子”。这里的“抱朴子”,就是葛洪的号。 (28)岭南人们根据葛洪的医学理论,结合百姓在长期防治疾病过程中的丰富经验,以药性寒凉、解暑消毒的中草药,熬水来喝,形成了具有深厚岭南文化底蕴的凉茶。 (29)广东凉茶其配方、术语世代相传,一千多年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日成为广东人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凉茶的历史 关于凉茶最早的记载是在元代释继洪撰修的《岭南卫生方》上。 清代乾隆年间,何梦溪的《医碥七卷》则明确地使用了“凉茶”的说法。 随着医学发展的普及,温病学派在清代成熟。何克谏所著的《生草药备要》中对岭南用中药来对抗温热的风俗,促进应用清热祛湿等有详细的记载。 1、民间流传的各种凉茶 关于凉茶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在岭南和海外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数百年来,林立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的凉茶铺,形成了一条岭南文化的独特风景线。 2、凉茶的广东的传统 凉茶是岭南地区的一种由中草药熬制、具有清热祛湿功效的“药茶”,有众多的品种。除了“王老吉”外,一百多年来,“黄振龙”、“三虎堂”、“耕田公”、“罗耀堂”、“大乡里”、“全心堂”、“三坑瓦”等凉茶老号,也先后出现在广东、广西和港澳地区,成为老一辈岭南人耳熟能详的名字。而“阿贞凉茶”、“金葫芦”、“平安堂”、“清心堂”、“鲁大爷甘露茶”、“沙溪凉茶”、“罗浮山凉茶”、“石岐凉茶”、“廉江凉茶”等,更是目前广东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大部分的凉茶就是一个前店后厂的店铺作坊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没有能够留存下来。 但也有一些凉茶走上了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道路。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以“王老吉凉茶”为首,将凉茶改良成为大众化的饮料,从而开始走出岭南,走向全国,并成为新一代的健康饮料,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五、各种凉茶的简介 五花茶 五花茶是广东人常饮的凉茶之一,由五种广东特有的植物的花组成。 金银花、菊花、槐花、木棉花和鸡蛋花,这些成分基本上都属味甘性微寒。 (3)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消暑祛湿、减低肠胃刺激、利小便、凉血、预防风热感冒及流行性感冒的功效。 尤其适合夏天时饮用,其他功效则视乎所用的药材而定。 也有个别方剂根据饮用者的体质而略作修改,有时会换成款冬花、玫瑰花或辛夷花。 神农茶 (1)以前在广州的大街小巷中,总会听到一首儿歌:“神农茶、神农茶,发烧发热有抓拿”。 (2)神农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炎黄中的炎帝。 (3)炎帝也是中医药的创始人。 (4)古有“神农尝百草”之说。 (5)这个传说是讲神农氏采药并且亲自尝试。 (6)用我们的祖先神农氏命名的凉茶,自然功效十足。 (7)忍冬藤、岗梅、桑枝、扭肚藤、地胆草、布渣叶、滇竹叶、狗肝草、金沙藤、水翁花、广金钱草、鸭脚木皮这12味药材自然就是。 七星茶 (1)北方的夜空,很容易找到人们所熟知的大熊星座中的七个行星,其形状像把勺子,这就是北斗星。 (2)这七颗亮星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前四颗星叫“斗魁”,又名“璇玑”;后三颗星叫“斗枢”“斗柄”。 道教称北斗七星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七宫。 一些道教书认为,人可以根据自己出生的时辰,找到所属的星。 因此,七星在中国道教文化中是一个很幸运的概念。 (6)一些地形的特征,例如隆起的七个小山包,也冠以“七星”:广东肇庆和广西桂林的“七星岩”。 (7)“脚踏七粒星,能统一千兵。”连脚下生了七个小疤疮,也和当将军联系起来。 (8)把“薏苡仁、稻芽、山楂、淡竹叶、钩藤、蝉蜕、甘草”七种药材比喻成“七星”,真可谓匠心独到,岭南的凉茶文化和中国的道教文化结合,天衣无缝。 (9)这就是著名的“七星茶”。专门用于小儿消化不良、不思饮食、二便不畅、夜寐不安。所以,也称为“小儿七星茶”。 …… 第二部分 王老吉凉茶的起源、凉茶铺的传承与发展 一、王老吉凉茶的起源 1、王老吉家族和企业的传承与变迁 1840年, “王老吉”凉茶店在十三行靖远街开设,以大碗茶形式摆档。 1936年11月19日,由王老吉远恒济王远珍在广东省商标局注册的“王老吉公孙父子图”商标,并于1939年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该商标。 2、广药王老吉的传承简介 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为广药集团属下企业,及广州药业(上海A股:600332;香港H股:0874)的成员企业。 前身为王泽邦后人在广州开设的王老吉药厂; 1956年,公私合营成立王老吉联合制药厂; 1965年,改名为广州中药九厂; 1982年,改名为广州羊城药厂; 1992年,转制成为以国家股为主体的股份制企业,改名为广州羊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改名为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香港同兴药业注资,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合资企业; 2012年5月,广药集团成立全资子公司: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3、王老吉凉茶产品的发展史: 1828年-1978年 :碗茶、药茶包 1979年-1987年 :袋装泡茶 1987年至今: 颗粒冲剂(有糖、无糖) 1992年至今: 食品产品(饮料、润喉糖等) 王老吉凉茶的最初形态:碗茶 民国时期广州王老吉(远恒济)生产的茶包 1956年王老吉联合药厂生产的凉茶包 文革期间,广州中药制药总厂生产的广东凉茶粉 1978年,广州中药九厂生产的凉茶精冲剂 1987年,广州羊城药厂研制成功的冲服凉茶颗粒(有糖型和无糖型) 1992年,广州羊城药业研制成功的王老吉凉茶饮料及润喉糖 二、王老吉凉茶起源的传说 1、王泽邦获得王老吉药方 古代的岭南之地瘴疠肆虐,瘟疫流行。人们习惯用针炙、拨火罐、刮痧等方法治病,民间有不少善操此法的土医生。 在风景如画的西江边,鹤山县围塾乡田边村村童王泽邦帮忙抱着一个耍性子哭闹的病孩双腿,让父亲在他的上身捏扯出一排排黑 红的痧子,好端端一个人被弄得面目全非。每每目睹这种情景,小泽邦心里就有一种无可言状的燥动,他幻想得到一种能医百病的秘方。于是他带着父亲教给他的那浅薄的医药知识上路,到处寻师访友。 在罗浮山,有个老道告诉他一种叫岗梅的植物,对喉症特别灵验,曾经治好了多个患封喉症(即现代医学所称的喉癌)的人。在南华寺,有一个和尚教他认识了木蝴蝶、火炭母、金沙藤等本地产药材的功效,还大致了解佛经的精要。在桂林,他结交了一个神秘的哑药师及其子弟,少年王泽邦气壮如牛,他为了得到和体验别人的秘方,仿照“神农偿百草”的办法,竟以身试百病。1828年,他在清远飞来峡试瘴疠时几乎丢了性命,幸得云游四海客居飞来寺的赖珍道士所救。王泽邦并以情感动了赖珍道士,获赠王老吉药方,他如获至宝,急急拜别赖道士返回乡下。当年恰逢鹤山天花流行,王泽邦连忙将山上带回来的王老吉煲出药液给大家饮。一碗下肚,不到三刻钟,便人人感到神清气爽,结果全村无一人患上天花病。事隔一年,该地区又流行脑膜炎,人们饮用王老吉之后又避过了灾难。一时间,王泽邦名声雀起,慕名来求药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乡中一些老医生十分妒忌,背后毁称王泽邦为“王老几”。俗语话:“常饮王老吉,饿死百家医”,王泽邦很快就成为当地医生的众矢之的。然而乡间又有这样的民谣:“王老吉,称第一,解热气,去暑湿,清虚火,防百疾,身子不妥快快吃,不良症状一碗甩”。这一民谣为王泽邦的精神支柱,更加激发他扶危济困的理想。仅数年时间,大雁山附近的岗梅等都被王泽邦挖尽了,他只好跑到很远地方采集,还常常被贼人劫去,企图破解王老吉的组方。1839年,黔驴技穷的贼人把王泽邦掳去,威逼他交出王老吉的秘方,幸得同村人的及时赶到解救才得以脱身。正所谓“树大招风”,王泽邦在乡下呆不下去了,在好朋友昌医师的帮助下,选择广州靖远街开了一间王老吉凉茶铺,用一个大铜鼎熬王老吉凉茶当街出售。店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任何患病者到店中饮王老吉一概不收钱。凉茶店地处闹市中心,附近的码头工人、人力车夫、小贩、过往客商很多,人们花两文钱就可饮一碗王老吉消暑解渴,因而门庭若市。 2、王老吉与林则徐 1839年,林则除作为钦差大臣奉旨入粤,准备禁行鸦片。路途暑热,林则徐劳累奔波,感邪中暑,次日即口赤发热,咽痛顿咳。七八天过去,症状渐重,延医也无甚效果,随行官员人人焦急。 正在无计可施之时,有一官员打听到以治感暑出名的王泽帮,于是告诉林则徐。当日,林则徐便微服到了十三行王泽帮的药铺,请他号脉开方。 王泽帮诊过脉后,微微一笑说:“这位先生,不过热气;除口干之外,尚有尿赤便秘之症!”林则徐闻言点一点头。 随后,王泽帮说:“先生,饮过我这一包王老吉凉茶,一剂可保平安,放心就是!” 林则徐回到府中,马上煎了一包,趁热饮下。随后口中生津,咽痛很快就消失了。 次日果然病除,林则徐高兴地地说道:“王老吉使得!”后专派人去,问此药何名,平时可否当作茶饮。 这时,王泽帮才知道,原来前日来看病的是有名的廉臣林则徐。他立即回答道:“大人,实不相瞒,此不是什么仙方,不过是我王老吉的凉茶。有岗梅根、山芝麻、金樱、海金沙藤、金钱草、千层纸、火炭母、五指柑、布渣叶、淡竹叶等10味草药,专治四时感冒。” 来人听后,笑说:“吉叔,俗话说,药无分贵贱,验者是灵丹。你这一方,虽非仙方,然胜过仙方也!” 王泽帮谦和一笑。 来人接着说:“吉叔,南方一带,不少人四时皆犯感冒,吉叔如能以此方制成药包,广行于世,岂不是一大功德!” 王泽帮闻言“哦”的一声,若有所悟。随后,来人又说:“吉叔如开一铺,专卖此茶,使人随到随饮,药到病除,岂不是一件善事!”这时王泽帮笑了,颔首称是。 “吉叔,你若真开店,明日我立叫人制一个神农壶送来。” 说完这句话,来人便告辞了。 10天之后,此人果然嘱人送来一葫芦状的大铜壶,上刻“王老吉”3个金字。 不久,王泽帮便摆出凉茶铺,以“王老吉”为号,卖大碗茶,并包出成药出售,便于人携带远行。从此,王老吉凉茶一传十,十传百,风行于海内外。 三、凉茶铺的传承与发展 1、凉茶铺多过米铺 广东自古便有三件宝之说:烧鹅、荔枝、凉茶铺。特别在广州等城市,很早就有“凉茶铺多过米铺”的说法。 进入近代,广州的凉茶铺越开越多,如“一葫春”、“大只威凉茶”、“黄振龙癍痧凉茶”、“三虎堂”、“廿四味凉茶铺”、“常炯堂”、 “慈济轩”、“神龙茶”、“百草堂”等等,林林总总,举不胜举。 凉茶的品种亦五花八门,疗效有治感冒的,有治咳嗽的,有治癍痧的;家庭也可以制作的有五花茶、水翁花、生鱼葛菜汤、鲫鱼粉葛汤、罗汉果甜茶、茅根竹蔗马蹄水、红萝卜马蹄水、蔗汁水等。 西关凉茶铺各有各的特色。“三虎堂”在铺前挂有一个品字形的三虎牌,牌上画的出林夜虎,威风凛凛,十分醒目。 另一家叫“常炯堂”的,开始时不太起眼,后来铺主想了个主意,请府上的人上街作宣传,让一个人扮作发冷鬼,一个扮作青面雷公,左手拿凿,右手举锤在后面追赶,边追边唱:“常炯堂,一声雷;发冷病,尽驱除。”这一下引来不少小孩,“青面雷公”就每人给一粒糖仔,让他们跟在后面唱。一日之间,“常炯堂”之名就传遍整个西关。 “百草堂”则多是自己配山草药。店中一包包草药叠起,一个扮成道士模样的人不停地在门口前叫卖: 百草堂卖好凉茶,喉痛发热有揸拿; 一碗二文无贵价,饮落凉喉顶呱呱。 “神农茶”凉茶铺的卖法也很有意思。只见一个人披头散发,腰围树叶,仿佛神农氏在门口边敲边唱: 神农茶,神农茶,癍痧发热唔使怕,买包饮下有揸拿。神农茶,顶呱呱! “王老吉”是老字号,门口挂有特大字样的招牌,铺中用一个大铜葫芦装凉茶,伙计边卖边唱; 王老吉,王老吉,四时感冒最使得,饮一茶啦最止咳。 广东人爱饮凉茶,从此形成习俗,也是天时地理使然。于是,凉茶铺行业也应运而生。 长期以来,凉茶铺是凉茶的主要经营状态。自清朝道光年间王泽邦在广州十三行靖远街开设王老吉凉茶铺,经营水碗凉茶后,这种功效不错、价格便宜、饮用方便的饮品受到了广州人的喜爱,逐渐涌现出众多凉茶品牌,特别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在我们看到的多数老字号凉茶,如黄振龙、罗耀堂等,大多创立于那时。这些老字号凉茶的发展都以凉茶铺为依托,随后,逐渐传入香港、澳门等地,也通过经营凉茶铺获得不错的发展。当时广州流行着这样一句歌谣: 广州凉茶满街巷, 王老吉来三虎堂; 更有神农癍痧茶, 二十四味妙药藏。 2、凉茶兴旺,事出有因 凉茶铺兴盛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得益于凉茶自身具有“简、便、验”的特性,另一方面,得益于岭南商业的繁荣发展。 “简”是指凉茶的制作简单,跟熬中药差不多是一个原理,所以很多家庭都会自制凉茶。 “便”是说凉茶饮用、购买方便。以前的凉茶铺经营“碗茶”,就是从药店购回凉茶包或夏枯草、冬桑叶、金银花、车前草等草药,经过加工煎制,然后以瓷碗或水杯盛装出售,供应过客和街坊。还有一种茶包也称“盒仔茶”,就是大小包或小盒的凉茶原料,他们都是将药料加工成碎末,用开水泡服,十分便利。凉茶铺在广东分布很广,每条街道上都会有一两家店,购买十分方便。 “验”是说凉茶的功效很好。很多凉茶来自民间验方,其功效都经过数代人的检验,如由黄振龙研制的癍痧凉茶有清热解毒、祛湿除癍、消暑散热、化痰止咳、开胃消滞的作用,效果非常明显。并且一般的店员也都懂些医理,平常有个小毛病去凉茶铺,根据店员的介绍喝上一两杯凉茶也就好了。 岭南商业的繁荣也为凉茶铺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基础。由于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环境,广州不仅是西、北、东三江流域商品的集散中心,而且是全国商品交易的枢纽之一。历史上,广州曾是我国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唐、宋、清时期曾三度成为我国外贸的中心。鸦片战争前著名的广州十三行,拥有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权力。清代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规定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十三行业务十分发达,它对官员负有规礼、传达政令、传递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员、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等义务,在清政府与外商交涉中起中间人作用。同时它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 十三行既是商家云集之地,又是码头搬运工活动的场所。那些在生意场上争拗上火的、在烈日下干粗重活的、在应酬中饮酒过多的、在长途贩运中中了暑湿的,以及烧烤煎炸食物吃多了喉痛脑热的,都喜欢花两文铜钱买一碗凉茶消解,因此王老吉等凉茶门庭若市,供不应求。 当然,作为一种商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凉茶便宜—无论原材料还是成品价格都很便宜,是一种很平民化的东西。像夏枯草、金银花等在岭南种植极其普遍,所以都不是很贵。而以前凉茶在凉茶铺中售卖,不过几毛钱一杯,即使现在也就三块钱左右。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种便宜,对凉茶的发展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社会动荡,战争、疾病都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多数人没有经济能力去看病吃药。凉茶正好满足了大部分人的需要。凉茶价格便宜,顾客主要是一般老百姓。所以,针对低收入者的产品策略是多数凉茶铺的经营方针。凉茶铺的经营规模一般很小,类似于北方的茶棚,只有少数几个称得上店铺的。 3、茶包水碗,各显风情 新中国成立之前,凉茶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茶包、茶块等半成品性质的饿,另一种是水碗茶。 经营半成品凉茶的都是一些较大的店铺,自己有加工能力,对药材进行炮制加工后,制成便于保存、易携带的凉茶半成品,专门批发给中药店经销。顾客买回后煎服或用开水冲服。抗战以前,广州较负盛名的凉茶有橘香斋的甘露茶、榄葱茶,生茂泰的午时茶以及源吉林的甘和茶。它们都是将药料加工成碎末,用开水泡服,十分便利。 抗战胜利后,市面上出现了常炯堂的快应茶与神农药店的神农茶。这两家的凉茶主要以草药为主,体积较大,顾客买回后要用煎药的方式服用。这两家药店还雇请一些贫民,每日扛着广告牌,上面大书所售品名,穿街过巷,沿途吆喝“某某某,发烧发热有揸拿(把握)”,以招徕顾客。 其中,“半成品”茶包、茶块形态类似,但制作方法有所区别。茶块是以药料研磨成细粉,加黏合剂,混合后压成方块。茶包则是将药料煎煮,取其汁液,用茶叶吸收后再烘干而成,也有把药料弄碎或是直接把药料混合配成茶包的。 经营水碗茶的多是一些街边小摊档,一般多是从药店购回凉茶包,经过加工煎制,然后用瓷碗或水杯出售。其中也有购草药回来配制的,主要是夏枯草、冬桑叶、金银花、车前草等等,标榜“十八味”或“二十四味”。 当年不少店铺都实行两种方式兼营,在街坊中名气较大的有“王老吉”、“葫芦商林”和“三虎堂等。 旧时的凉茶由于利润不高,加上凉茶铺的销售范围不大,所以很少像其他中成药生产企业那样在报纸上做广告。但也挖空心思进行宣传推广,有把产品编成歌谣,供人传唱的,如王老吉就有歌谣: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 吾系阿姐想花戴,细佬热气要药解。 吾够派,吾够卖,好呀从来都崇拜。 王老吉伙计够高大,上山采药跑得快。 凉茶凉,见效快,一碗落肚就好晒。 人人想饮不奇怪,煲一铜壶随街派。 跑得快,好世界,你采药,我斩柴。 互相不欠钱和债,齐齐搵钱娶太太。 新中国成立前,广东已经有大大小小数十家凉茶品牌,有些还形成了不小的规模,像“王老吉”、“黄振龙”等。它们的发展历程很具代表性。20世纪50年代初,“王老吉”药号分成两支,一支留在内地,主要生产“王老吉”大茶包和其他药茶;另一支去到香港,建立香港王老吉国际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凉茶铺连锁经营。 “王老吉”在当时规模比较大,不仅经营水碗茶,还经营茶包,有自己的药材加工技术和设备,所以在公私合营的时候,以王老吉为基础合并了八家中成药厂,组成了王老吉联合制药厂。自此以后,以“王老吉”为代表,当时大药厂基本放弃了凉茶铺的经营。而“黄振龙”等以经营水碗茶为主的凉茶铺,相对大药厂而言,缺乏药材加工技术和设备,在种种原因综合作用下,后来也被迫关闭。凉茶行业进入历史性的萎缩期。 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市场上陆续又出现了一些个体凉茶铺,像经营小卖部一样,摆一个凉茶摊。经营者大都没有想过会有怎么样的发展,而消费者也多在家自己煲凉茶,较少购买成品。 改革开放后,国外饮料的进入,更是给凉茶的生存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与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统一、康师傅等现代饮料公司的现代化管理、品牌化运作、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扩张相比,以手工工艺方法熬制,并多以家庭式摊档经营的百年凉茶铺显得无比的沧桑老迈,悄无声息地在城市昏暗的角落里打发自己剩余的时光。 与此相对应的,社会上对中医药的认识,也不断受到挑战。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废止中医的呼声此起彼伏。对曾经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卓越贡献、拯救了无数生命的中医药中药,国人则难以清晰认识到其价值,动辄贬之为“不科学”、“迷信”、“落后”而加大鞭挞,甚至不断提出“废止旧医案”、“告别中医中药”等主张。伴随着西医体系的健全发展,中医不断萎缩而竟至陷入难以生存的境地,凉茶铺自然也是跟着陷入困境。 值得庆幸的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凉茶铺开始慢慢从困境中走了出来,此时凉茶铺的风格,较之从前也有了不少变化。 从前广州地区的凉茶铺风格简单朴实,两三平方米的小铺面,两个半人高的葫芦状的大铜壶,一列青花粗瓷大碗,墙上挂着火炭毛、水瓜壳等干草药物,还有着几张待客的木凳,这就是早期一般凉茶铺的全部家当。 而新时期的凉茶铺,开始尝试连锁经营,店面都实行了统一管理,形象大为改变。例如,黄振龙在店铺的装修布置上独具匠心:用视觉冲击力很强的黄、红两色作为主色彩;门头的大招牌式红底黄字;柜台对街摆置,上面摆放各种凉茶并有逐个的产品名介绍小牌,还摆有金色铜壶一个;门楣下悬挂一对长寿老人公仔;于墙上显眼位置悬挂由著名书法家曾景充先生手书之“黄振龙癍痧凉茶”红木招牌和对联“精处妙方扶正气,细熬甘露济苍生”。店铺内据面积大小不同摆上几张紫红色小方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黄振龙开始大量使用灯箱和灯饰,使得铺面在夜晚格外地引人注目,柔和而耀眼的光彩往往诱得过往行人驻足,并忍不住要饮用一杯解渴。 这种用中高档的装修来销售中低价位产品的策略,成了黄振龙日后走向发展壮大的法宝之一。而在黄振龙等连锁店的带动下,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凉茶业也发生了大改革,凉茶铺在广州开得成行成市,成为广州街头的一道风景。 第三部分 凉茶的养生保健 凉茶,岭南文化的独特风景线,是广东人民毫不陌生的饮品。关于凉茶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在岭南和海外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凉茶对于广东人,可以说是“生命源于水,健康源于凉茶”。制作凉茶所使用的草药能有效去除人体的毒素,起到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抗御细菌、病毒的感染,平衡阴阳、柔润肌肤的作用。除了清热解毒外,凉茶还可去湿生津、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等,还可治目赤头痛、头晕耳鸣、疔疮肿毒和高血压,夏天完全可以当清凉饮料饮用。 一、凉茶养生保健的由来 中医药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之一,而由独特地理环境造就的岭南中医药,正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岭南中医文化既有传统医药学的共性,又有其他地方特性。这一地区多雨潮湿、夏热冬暖、四季常绿、遍地生长着中草药,同时湿热环境下多有山岚瘴气、瘴疠虫蛇侵袭,细菌病毒易于传播,因此岭南医学强调利用本地药材资源,大力开展对南方多发的和特有的疾病的防治。从古代开始,岭南人逐渐养成了用草药和中医药调节身体的传统。 岭南中医药学家和劳动人民在长期防病治病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针对岭南人群的体质特征,利用了当地丰富的生草药资源,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独特秘方,也形成了独特的大众化保健方法。这不仅对保障岭南人的身体健康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让岭南中医药文化更加的枝繁叶茂,摇曳生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草药治一方病。岭南人喜凉茶、靓汤,解暑去燥,用以养生。凉茶是岭南人民根据本地的气候、水土特性,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的过程中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中草药为基础,总结出的一类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的饮料,是极具岭南特色的中医药养生文化的代表。据有关医药专家介绍,凉茶凉而不寒,清热而不伤脾胃,没有肝肾毒性,四季皆宜,无病时可防病,有病时能治病,“秋冬防秋燥、春夏去暑湿”。 广东凉茶起源于数百年前,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底蕴,历经百年传承与发展,已成为广东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2006年5月,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广东凉茶位列其中。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凉茶是广东历史的见证和广东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广东人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广东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加强对广东凉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继承和弘扬广东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广东人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广东文化研究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将凉茶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下去,鼓励广东凉茶行业通过文化营销来做大做强,塑造广东凉茶的品牌形象、提升其品牌价值,走向国内外市场,在获得商业成功的同时,让世界了解广东,让更多的人热爱广东文化,进而弘扬中华智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凉茶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持久的扩张力,具有目前世界上任何饮料都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广东省的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只有岭南凉茶产业能够发展成一个经济产业。根据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统计资料,目前广东省凉茶业拥有30多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到万吨,产品销往国内各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各国。 广东作为我国的第一经济大省,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事业、产业和文化取得了显著成绩。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中医药强省,以挖掘岭南中医药文化为重点,弘扬中医药文化。积极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在中医药产业中注入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掘岭南中医药文化资源,扩大岭南中医药的影响,推动岭南中医药走向世界。为了广泛深入地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传播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建设中医药强省、建设文化大省、建设旅游大省的部署,在广州市服务业发展总体思路的指导下,公司决定打造岭南特色的中医药凉茶养生文化宣传基地,着力打造文化平台,向国内外中医药文化爱好者传播岭南中医药文化知识,带动岭南特色中医药养生文化的传承,拉动广东凉茶产业化的发展和文化旅游、工业旅游、保健旅游的发展。同时 ,对青少年开展有关的岭南医药、养生文化的科普活动,在科普活动中,参观四季飘香的芳香植物园,观赏上百种的药材原植物,游览广东省凉茶(养生)博物馆,体验中国传统医学特别是岭南凉茶的博大精深与魅力,感受现代制药企业的管理,品味厚朴养生馆的特色时鲜膳食,享受中华养生文化,从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地发挥科普基地的作用,启发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和造就科技后备人才,使他们从小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祛火除湿话凉茶 在粤语方言中,“凉”既指体质虚寒,也指散热解暑。凉茶,顾名思义,因其药性寒凉,故能起到清热降火的药效。它的形成与发展,与南粤大地独特的气候环境、饮食文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凉茶将传统的中国茶饮、药引保健结合为一体,成为广东地区不可缺少的饮料。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凉茶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港澳的21家凉茶生产企业的18个品牌、54个秘方及术语,受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及中国有关法律的永久性保护。 有关广东凉茶的记载,最早出自元代释继洪撰修的《岭南卫生方》,当时将这种清热解毒的汤药称为“凉药”。资料记载,当时的广东瘴疠成灾,瘟疫之人不计其数,“皆以生姜附子汤一剂,放冷服之。即日皆醒,自言胸膈清凉。得良药而然。”元代的这种“凉药”,也正是广东最早的凉茶。“凉茶”之称约到清代方出现。清代何梦溪在《医碥七卷》中记载“按薛立斋治一老人肾虚,火不归精……或时喉间如烟火上冲,急饮凉茶少解。” 茶是一种与酒一样的古老而常用的剂型,用沸水泡服谓之泡茶用冷水煎服谓之茶包。广东凉茶既往多包装成茶包,充以药物粗末或颗粒如石岐凉茶、沙溪凉茶等。今则多以罐装凉茶、颗粒剂为主,如王老吉凉茶、邓老凉茶、夏桑菊凉茶、白云山凉茶、大声公凉茶、潘高寿凉茶、上清饮凉茶、上炎清凉茶、黄振龙凉茶、徐其修凉茶、润心堂凉茶、清心堂凉茶、金葫芦凉茶等。这些凉茶多数是百年老字号或祖传验方,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功效博得老百姓钟爱。湿热易上火的气候环境,使凉茶成为广州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凉茶喝下去,在炎热的南方的确能给人带来清凉愉悦的好心情。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物-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对广东地区的居民进行了大样本的亚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研究亚健康状态与中医体质的相互关系,研究了适合于广东地区亚健康人群保健养生的亚健康系列凉茶。经过产学研药效学研究,喝凉茶具有缓解体力疲劳、改善睡眠、通便、清咽功能以及缓解视疲劳的作用等。 凉茶的制作、饮用过程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1、因季节而异 据清代何梦溪的《医碥七卷》中记载“夫四时之气,春则温,夏则热,秋则凉,冬则寒。然温热蒸而为湿,凉寒肃而为燥,此四气之外,又添燥湿二气也。湿极于夏,燥始于秋,故系湿于长夏,系燥于秋。”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随同气候的改变而改变,因而季节气候不同,所选择的凉茶也应有所不同。春季选用的凉茶宜轻、清,夏季则以清热消暑祛湿为主,秋季则选用清肺润燥养阴的凉茶,而冬季则不宜过寒过猛,以防伤及阳气。 2、煎煮之前用清水浸泡 浸泡是为了使药物表面所含的蛋白质更易于在药液中释出。浸泡的时间也应随药材和季节气温的差异而相应不同。一般来说,浸泡的时间随着气温的降低而延长。 3、用陶瓷器皿煎煮 因为陶瓷性质稳定,在药物的煎煮过程中不会干扰药物之间复杂的化学反应,而且陶瓷的传热性也相对缓和,有利于药物的受热均匀。 4、火候“先武后文” 煎煮凉茶的火候,一般应为“先武后文”,因为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释出。 5、补药温服凉药冷服 广东民间的一些老中医将凉茶分为“温服”、“冷服”。“温服”是指将煎好的凉茶放至不冷不热的时候喝,而“冷服”则是完全冷却后才服用。这些都应结合服用者具体的身体状况和病情需要,不必过于拘泥。 现在的凉茶经过长久的市场试验之后,已经从最初的单一的以降火为主打转为开发出更多功效,转以养生保健为方向,例如广东最为知名的黄氏凉茶(黄振龙和黄志强凉茶),就不仅有传统的降火茶,还有感冒茶,解酒茶,其中黄志强凉茶还有多种口感很好的甜茶系列如适合春秋季喝的菊花茶和罗汉果五花茶,口感非常正宗的酸梅汤,对于不习惯传统的很苦的中药味的年轻人是很好的选择,相信在意王老吉为首的灌装饮料生产者将凉茶的概念普及到全国之后,凉茶的市场将会超越可乐! 三、四季皆宜话凉茶 喝凉茶是岭南地区居民传统的饮食习惯之一。喝凉茶对四季养生皆有作用。 严格意义上来讲,凉茶就是以中草药煎煮而成的茶水。最早起源于东晋时期的葛洪。公元306年,葛洪到广东来从军,发现这个地方特别闷热,传染病流行,老百姓的健康得不到保障。为了使百姓少花钱又能少染病疫,葛洪就自己研究配方,采撷一些常见的中草药煎煮成茶水给百姓防病治病,创造出“喝凉茶”这种简便、廉价而又有效地养生方式。现在,广东地区居民仍保留着以凉茶为饮料的习惯,主要是针对本地春夏季的暑气和秋冬季的燥气,认为凉茶的功效主要是消除热症,即春夏消暑、秋冬降燥。 中医里面把所有的药物都分成寒热温凉四性,寒和凉为阴的一面,热和温为阳的一面。这四性可概括为寒热两性。杜少辉指出,世界上最普通的规律就是,热的要用寒的对付,寒的要用热的对付,所以中医就是要制寒于热,制热于寒。而凉茶,就是以那些药性寒凉的中草药来对付热症。广东处在南方,气温始终比南岭山脉以北的广大地区要高,而且广东地区的水也是热的,这种地方容易产生热症,喝凉茶有助于减轻热症。 1、春天喝凉茶去火 春暖花开,空气干燥,广东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常年气候比较温暖和潮湿,尤其是广东的春季,又暖又湿,大部分人体质偏“热”或“湿”,都有喝清热祛湿凉茶的习惯。秋冬季节广东人喜欢进食温补食品,难免内有积热;到了春季气温逐渐转暖,容易出现上火的症状,于是饮凉茶就成了广东人的一个生活习惯。 尤其是办公一族,常坐室内,一般的写字楼在暖春时节都会开放空调或些许冷气,以致办公室内空气比较干燥,空气粉尘含量高。人鼻腔的呼吸道布满纤毛,分泌黏液,对空气中的脏东西、粉尘和微生物有过滤和净化作用,当空气过于干燥时,鼻黏膜很容易受损,无法分泌黏液,也就无法起到抵御疾病入侵的作用。长期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而不改善鼻腔情况,会让病菌钻漏洞,入侵人体致病。 因此,常坐办公室的白领一族一定要多喝水、保健凉茶等润体,对于体质平和,寒热现象不明显者,无需喝凉茶,饮食调理即可。春季饮食保健的原则是饮食宜清淡,不吃太多油腻、煎炸食物。饮食上宜多选用性质甘平(微寒或微温),具有养肝、疏肝、清肝,健脾去湿作用的食物或食用药物,以调理肝脾两脏的功能为主。如杞子、何首乌、猪肝等具有养肝的作用;花茶如玫瑰花、茉莉花等具有疏肝的作用;芹菜、枸杞菜、绵茵陈、鸡骨草、菊花等具有清肝的作用;莲藕、淮山、茯苓、薏米、扁豆等具有健脾去湿的作用。以上这些食物或食用药物可交替食用。 2、夏季正确喝养生凉茶 凉茶,是指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内热的中草药煎水做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治疗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凉茶总的作用是清热解毒、清肺润燥解暑;制作凉茶所使用的草药能有效祛除人体的毒素,起到提高人体免疫力、抗御细菌、病毒感染、平衡阴阳、柔润肌肤的作用。除了清热解毒外,凉茶还可祛湿生津、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等,可治目赤头痛、头晕耳鸣、疔疮肿毒和高血压,夏天完全可以当清凉饮料饮用。 凉茶可煮可泡。最初古人饮茶,是把茶叶放到釜中煎煮,与现在的煎药法大致相同。到了宋代,随着品茶现象的普及,煎茶法才渐渐改为今天的直接投入茶碗、冲入沸水的泡茶法。凉茶亦可直接冲泡,但因为凉茶的配料较之通常意义上的“茶料”要特殊,大多带有功效性质,煮茶更易发挥其效用。 适合盛放凉茶的容器。玻璃壶、瓷碗、茶杯都可以,但要从茶料药性的最好发挥角度来说,还是那种古老的带盖泥陶壶最为适宜。一则不伤料,二则装茶不馊,三则比其他容器更具备降温的作用,倒出来的茶水冰凉沁口。 心急喝不上凉茶。虽然凉茶只需煮5~10分钟,但要等它凉了再喝却要花半天工夫。有节约时间的办法,可以往煮好的凉茶里冲凉白开,这并不影响凉茶的功效。 3、秋天喝凉茶防燥去火 秋季干燥易上火,广东人习惯喝凉茶来“降火气”。 喝凉茶能下火消暑气,但凉茶始终非普通饮料,或多或少带有药性,饮得其法对身体有益,反之得不到效用之余,还有损身体机能。 秋天分初秋、中秋、秋末,这三个阶段喝凉茶有不同的讲究。初秋混合了夏秋两季的天气特征。多雨而湿重时,就可服用一些清热化湿的茶,如薄荷、藿香、佩兰等,而且需温服。而如果温燥的话,就宜服些清热养阴的凉茶,如百合、麦冬、秋梨、石斛等。 中秋时天气很干燥,容易出现口干咽燥,鼻衄鼻干,皮肤干燥瘙痒等症状,所以,这时可用一些白色的性寒或味酸甜的中药,比如白菊花、银耳、莲子、芦根、白茅根、沙参等都是比较适合的选择。深秋时,北方已是天寒地冻且气候干燥,中医又称之为“凉燥”,此时不宜多喝凉茶。需要注意的是,胃口不好,全身怕冷,易腹泻的人都不太适合饮凉茶。 4、冬天喝凉茶也能滋补养生 对于凉茶,很多人都存在一个理解误区,都以为只有在夏天才需要喝凉茶,因为夏天高温容易上火,而凉茶能降火也是众所周知。但其实凉茶除了夏天能降火外,冬天喝还能达到滋补的作用。生活经验较丰富的人都知道夏天容易高温上火,冬天则容易干燥上火:冬天天气很干燥,风吹得大,空气中的水份减少,空气中的湿度也不够,皮肤也很容易干,再加上天气冷人不容易觉得口渴,水会喝得比夏天少,人体火气也会不断积累,导致上火。 冬天降温也上火,要小心预防 进入冬季以后,气温虽冷,但人们穿得厚,住得暖,运动少,很容易造成体内积热不能适当散发,再加上冬令饮食所含热量较高,所以很容易导致胃肺火盛,甚至会出现“火盛三焦”现象,即上焦蕴热,表现为舌尖赤红、舌苔黄厚,易导致上呼吸道、咽峡、扁桃腺、口腔粘膜疾患;中焦蕴热,多因过食油腻、甜或大补的食物造成,表现为舌苔厚、尿黄、便秘、焦渴等;下焦蕴热,多因肾虚、肾炎、膀胱炎、痔疮等引起。另外加上天气干燥,昼夜温差变大,就很容易引起流行性感冒、荨麻疹、皮肤病等冬季常见病发作。 凉茶分门别类,能降火也能滋补 凉茶在两广地区发展已经历史悠久,经过长年的生活需求进而对凉茶的改进完善,凉茶店的凉茶品种已经从原来的几种发展到现在几十种,以邓老凉茶为例,其门店凉茶就分为调理、平衡、休闲三大类共二十多个品种,有夏季清热降火的、调理身体不适的、健康休闲的,还有秋冬滋补养生的。秋冬滋补养生类凉茶与其它类别不同之处在于其是根据秋冬气候变化而有针对性推出的,与其它滋补食物一样,具有迅速驱散冬日的寒冷,滋阴润燥,还可滋补身体,收到养颜健身益寿的功效。 专家支招:凉茶滋补有讲究 滋补类凉茶不同于药品,其讲究的是“治未病”,也就是通过日常的调理、滋补,强身健体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由此延年益寿。行业专家指出,大部分消费者只有等到已经上火或身体出现问题才去喝凉茶,这只能是一种补救的方法,难以起到强身益寿的作用,只有通过日常的调理和滋补,不断强化身体机能,防止疾病发生,才能健康长寿。专家建议滋补类凉茶也要有所选择,消费者要清楚其所对应的滋补作用,才能事半功倍,并且要根据个人情况持之以恒,每天坚持喝1~2杯,如此才能达到最好的滋补效果。 四、正确选择服用凉茶至关重要 1、凉茶迷信 如今满大街小巷都有凉茶铺,更别说城中村一带,由于居住人口密度大,凉茶铺更是多之又多。记者就发现,仅石牌东一条街就出现了六七家凉茶铺,其中还有两间打的是同一品牌的,两间不同品牌的凉茶铺也有开成左邻右舍的,一条街的凉茶大战就够打的,从另一面看,更是让市民们有了随时随地喝凉茶的方便。 据记者进行的一个30人的小型调查,这30个人中100%的人都饮过凉茶,其中66%的人是2次/月的饮凉茶频率,27%的人有4-6次/周的饮凉茶频率,剩下的7%的人则几乎每月喝8次或以上。由此可见,凉茶成为了身居广州这片“热土”的人们生活中的“伙伴”,有的更是长期依赖凉茶,以求“去火”。 当问到是否觉得喝凉茶很有疗效,大家居然都觉得疗效不是时时都有,而且不见得很明显,只是心理上觉得“去火”了。 2、饮凉茶须讲求对症。 凉茶并不是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可以喝的,应有一定禁忌,更不可当日常饮料般天天喝,否则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喝凉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辨体质 凉茶适宜体质壮实、或进食辛辣、煎炸食品后上火(实火)者饮用。虚弱体质或熬夜者上火(虚火)者,宜用滋阴清补食物或药物,如饮用雪耳、沙参、麦冬、百合为主的糖水皆可。 如表现为烦躁失眠,口腔溃疡,牙肉肿痛,咽喉干痛等多是由于阴虚火旺所致,即使喝再多凉茶,“火”也难降下来。宜选用滋阴降火的食物或食用药物,如牡蛎、皮蛋、豆腐、生地、麦冬、天冬、西洋参等才能治疗疾病的根本。 (2)辨时间 凉茶虽好也不可太频繁饮用,症状好转即减量或停用,转为食物调理。 不同季节出现上火,饮用凉茶性质亦有差异。如春季气候虽暖还寒,即使出现上火的症状,也不宜食用太过苦寒的凉茶,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宜选用性质比较平和的寒凉的中药,如罗汉果茶、五花茶、菊花雪梨茶等凉茶。 (3)协调好“友邻”关系 应妥善配合蔬菜、水果和汤品,避免盲目饮用。饮了凉茶,就不应吃太多寒凉的食物。若正餐吃了苦瓜、西洋菜,饮了冬瓜汤,尝了雪梨、香蕉,再饮凉茶,过于寒凉,无疑会损伤脾胃,引起呕吐、泄泻、腹胀腹痛等,出现“医得头来脚反筋”的情况,这是切切应该注意的。 186年正宗传承 时尚王老吉 【王老吉的故事】连载一: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便有集大成者《黄帝内经》问世。而凉茶,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商汤时期。后历经世代改良,才成为今日的凉茶饮料。当中,最负盛名的便是凉茶王老吉。 在数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扁鹊、华佗、李时珍等中医大师辈出,他们济世为怀,留下一段段传奇故事。王老吉,这个当今家喻户晓的名字,同样有着无数鲜为人知的故事。 王老吉,广东鹤山人。清道光初年,广东爆发瘟疫,黎民百姓深受其苦。为救百姓,王老吉历尽艰辛,寻找良药。最终得一秘方,配药煎煮成汤,救治了一方百姓,因而被誉为岭南药侠。为防止恶疾再发,他根据“未病先防”理念,依中医医理,不断改进药方,采用仙草、鸡蛋花、夏枯草等药性温和的草药,将一剂中医良药配方,制成可供百姓日常饮用的凉茶汤药。良药配方取名“王老吉”。凉茶始祖就此诞生。 时至今日,王老吉凉茶已历经了近两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期间,王老吉凉茶既有店铺开遍全国的兴盛,盛行于粤、桂、沪、湘,也曾走向世界,漂洋过海参加英国伦敦展览会;经历过世代的传承,也最终在公私合营的浪潮中归入国有。 而一剂汤药,经世代改良,也实现由药至凉茶的蜕变,成为遍布大街小巷、可供众人饮用的日常健康饮品。凉茶也实现从凉茶粉、凉茶包至罐装凉茶、盒装凉茶、无糖低糖凉茶、固体凉茶等形态的转变。 如今“王老吉”早已不是广州十三行那一间小小的“王老吉凉茶铺”,而遍及全国乃至海外,世人皆知的“凉茶始祖”。一个庞大的凉茶帝国已经诞生。 2012年6月,以一个小小的红罐为载体,新装红罐王老吉震撼亮相,红耀长城,以全新的姿态迈向未来。而在接下来的50集故事里,我们将逐一解密百年正宗凉茶王老吉的青春传奇。 【王老吉的故事】连载二: 阿吉学医 中国凉茶之乡广东鹤山,大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鹤山的古劳水乡更是典型的最具有珠江三角洲特色的南国水乡,到处呈现小桥流水人家景观。男人在水乡种桑养蚕、撒网扑鱼;女人在家中补网耕织、烧菜煮饭;小孩在河涌摸虾捉蚌、自由畅泳...... 鹤山虽美,但毕竟地处岭南。《淮南子》说:“南方,阳气之所积,暑湿居之。”《黄帝内经》说:“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因此,自古以来,岭南地区受环境影响,常见病与流行病多发,有“瘴疠之乡”之称。多阴霾雾瘴,自然对人体健康会有很大的影响。夏日炎热,春天湿热,秋日燥热,邪火肆虐,人们常患热症,咽喉肿痛、声音沙哑、口腔溃烂,苦不堪言。 不过,岭南地区气候适宜,山林茂密,江河汇海,动植物种类繁多,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以岭南土产和外来药材为主的“南药”是中国十大地道药材种类之一。岭南医生和民众尤其善于运用生草药。地处岭南的鹤山也不例外。鹤山古劳水乡出产草药,有清热祛湿功效,乡民有用草药煲凉茶喝的习惯。 清朝嘉庆年间,王老吉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瘴疠之乡”。 王老吉,乳名阿吉。阿吉嗜好医道,自幼跟随当地通晓医理的乡亲学习。 在王老吉博物馆就这么记录,当阿吉还是孩童的时候,有一天他帮忙抱着一个耍性子哭闹的病孩双腿,让父亲在他的上身捏扯出一排排黑红的痧子,好端端一个人被弄得面目全非。目睹这种情景,阿吉心里就有一种无可言状的燥动,他幻想得到一种能医百病的秘方。于是他带着父亲教给他的那浅薄的医药知识上路,到处寻师访友。 在罗浮山,有个老道告诉他一种叫岗梅的植物,对喉症特别灵验,曾经治好了多个患封喉症(即现代医学所称的喉癌)的人;在南华寺,有一个和尚教他认识了木蝴蝶、火炭母、金沙藤等本地产药材的功效;在桂林,他结交了一个神秘的哑药师及其子弟,学习与体验别人的秘方。这些经历都为日后王老吉凉茶配方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王老吉的故事】连载三: 话说王老吉为寻得能医百病的秘方,到处寻医访友。然而,王老吉是怎样研究出愈已病治未病的凉茶秘方?坊间流传诸多传说。 岭南“药侠” 流传比较广的一种说法是:配方乃是一位道士所赠。1828年,广州城疫病蔓延,王老吉偕同妻儿上山避疫 。在途中巧遇了这位自称“不语山人”的道士,他给了王老吉一个包括有十几种药材的药方,据说可以治病防疾。 有说法是,1828年,王老吉在清远飞来峡试瘴疠时就几乎丢了性命,幸得云游四海客居飞来寺的赖珍道士所救。王老吉以情感动了赖珍道士,获赠一帖凉茶药方,他如获至宝,急急拜别赖道士返回乡下。 有一个较为详细的版本是,王老吉在少年时,一日在西江边碰见一个受伤道士躺在地上。道士自称“不语山人”,为一名广西道士,沿西江而下寻找草药,因道路崎岖不慎摔伤筋骨。王老吉于是将道士搀扶至家中好生照顾,凭借着道士开出的药方很快便使其康复。而后又引路送道士前往大雁山采摘草药。道士观其人品,便在离开鹤山前将一帖凉茶配方传于阿吉,上面有10多种药材的名称,告诉他此方可治病防疾,并嘱咐其造福乡民,行医积善。王老吉牢记道士教导,在原来配方的基础上苦苦钻研,终于煲制出甘冽可口的凉茶。 还有一种说法是,王老吉作为草药医生,与其子不断探索,以岗梅根、金樱根等10余种山草药,配置成独家凉茶。 不管是哪一个版本,王老吉手上的这帖凉茶药方,经过苦苦钻研,配方改良,确确实实救活了不少老百姓。据传,有一年,鹤山天花流行,王老吉将药熬成汤给大家饮。神奇的是一碗下肚,不到三刻钟,便人人感到神清气爽,结果全村无一人患上天花病。事隔一年,该地区又流行脑膜炎,人们饮用王老吉的凉茶之后又避过了灾难。 一时间,王老吉名声鹊起,被誉为“岭南药侠”。从此,慕名来求药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乡中一些老医生十分妒忌,背后毁称王老吉为“王老几”。甚至坊间还有传言“常饮王老吉,饿死百家医”,王老吉很快就成为当地医生的众矢之的。然而乡间又有这样的民谣:“王老吉,称第一,解热气,去暑湿,清虚火,防百疾,身子不妥快快吃,不良症状一碗甩”。 由于王老吉药方的灵验,据传还曾有王老吉采的草药常常被贼人劫去,企图破解王老吉的祖方。1839年,黔驴技穷的贼人把王老吉掳去,威逼他交出秘方,幸得同村人的及时赶到解救才得以脱身。 【王老吉的故事】连载四: 当时的鹤山地区经济落后,人们生活困苦。道光初年,王老吉便迁居广州谋生。传言当时街坊都习惯叫王老吉的乳名“阿吉”,阿吉也将自己做出的药茶命名为“吉叔凉茶”。每天清早,王老吉和妻子都将煲好的凉茶推车出城售卖。 “王老吉”为名首创凉茶铺 道光年间,广州爆发瘴疠,疫症蔓延。王老吉的凉茶配方不仅解除了乡民的病痛,也帮助乡民躲过了天花、疫症等灾难。吉叔的大名也传遍了岭南。 坊间传说,“吉叔凉茶”出名之后,一度惊动了朝廷。被道光皇帝召入皇宫,封为太医院院令,专门为皇家和文武百官煲制凉茶,以预防时疫蔓延。半年后,时疫威胁解除,王老吉获赏白银五百两,并由内务府总管大臣亲自送回家。 王老吉因为凉茶获得可观的财富。衣锦还乡后,凭借太医院令的封衔,开始做凉茶生意。道光十七年(1837),王老吉在广州靖远街(今文化公园附近)开设一间凉茶铺,命名为“王老吉”,一边行医,一边卖凉茶。由于他的医术高,医德好,看病不计酬金,对穷人施医赠药,街坊都当他是自己人,于是他把自己熬制的凉茶也命名“王老吉”,成为了公认的凉茶始祖 。 专门讲述广州西关故事的《西关七十二行》、《西关风味趣闻》等书这样描述:凉茶铺附近都是码头搬运工、黄包车夫以及来往客商,人们但凡头痛身热,咽喉肿痛,大便秘结,口舌臭苦时,喝上一碗凉茶均能药到病除。这样一来,王老吉声名远播,凉茶铺经常门庭若市。一些远道闻名而来的病人,要求将王老吉制成方便携带的成药,王老吉便以前店后厂的形式生产纸包装的王老吉凉茶出售。 “王老吉”是老字号,门口挂有特大字样的招牌,铺中用一个大铜葫芦装凉茶,伙计边卖边唱: 王老吉,王老吉,四时感冒最使得,饮一茶啦最止咳。 【王老吉的故事】连载五: 大铜壶、大葫芦一直是广东凉茶铺的标志。上文讲到,在王老吉的凉茶铺中用一个大铜葫芦装凉茶。说起这个大铜葫芦,也有一段故事,而这段故事还和民族英雄林则徐有关。 林则徐送来大茶壶 根据王老吉博物馆以及《西关风味趣闻》等资料的记载,1839年,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奉旨入粤,准备禁行鸦片。路途暑热,林则徐劳累奔波,感邪中暑,次日即口赤发热,咽痛顿咳。七八天过去,症状渐重,延医也无甚效果,随行官员人人焦虑。有一官员打听到王老吉以治感暑出名,于是告诉林则徐。当日,林则徐就到十三行王老吉的药铺,请他号脉开方。 然而并不知来者何人的王老吉诊过脉后,说:“这位先生,不过热气;除口干之外,尚有尿赤便秘之症!”林则徐闻言点头。 随后,王老吉便给林则徐开了王老吉凉茶方。林则徐买了一包王老吉凉茶,回到府中,煎了一包,趁热饮下,次日果然病除。林则徐高兴地地说道:“王老吉使得!”遂派人去问王老吉,此药能否当作茶饮。此时王老吉才知道,原来前日来看病的是有名的廉臣林则徐。 林则徐甚至还支持王老吉将此方制成茶包,又或开一铺,专卖此茶让人随到随饮,望能药到病除。王老吉若有所悟,颔首称是。没过几天,他便在药材铺里煲药卖茶。 不料,10天之后,林则徐叫人送来一葫芦状的大铜壶,上刻“王老吉”3个金字。王老吉将其摆出凉茶铺,以“王老吉”为号,卖大碗茶,并包出成药出售,便于携带。 后来鸦片战争爆发,清朝不得不急调湖南提督祥福率军来援,但祥军到广东后,不服水土,又多吃辣椒,火气攻心,病倒了一大片,而原来的守军在战火中已经唇焦口燥呼吸困难,情况危机。在当地军民的呼吁下,王老吉凉茶配料被尽数送到虎门和黄埔,并指挥乡民用几十只大铜锅煎煮凉茶劳军,一连数天,药到病除。 【王老吉的故事】连载六: 据记载,王老吉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就开始为西方列强知晓,并开始走向世界。 百年前远播海外 王老吉曾是奢侈品 1841年,英国侵略军突破虎门要塞,窜到广州三元里为非作歹,被三元里四乡数万农民保卫。恰逢天降暴雨,英军的洋枪打不响,败得一塌糊涂。剩下的残军败将因暴雨淋洒,很多人病了,四处问医终不见起色,遂向清朝政府求助。清朝官员建议他们每天到靖远街饮一碗王老吉。结果不出三五天,那些军士个个都好起来,得以顺利回国。 从此,王老吉名扬海外。华侨开始携带王老吉凉茶进入英联邦地区,都受到免税放行的优待。当时,华工出洋正盛行,沿海地区很多中国人被人贩子骗到旧金山或南洋做苦工,俗称“卖猪仔”。为了最大限度地赚钱,运送华工的船舱内拥挤不堪,阴暗潮湿,又无起码的通风设备,卫生条件极差,很多人生病。即便侥幸安全抵达,也将面临水土不服、恶劣的苦役条件等灾祸。故而许多出洋华人临行前,都会带上王老吉的袋装茶料包以备不患。后来南洋一带发生大规模流行性感冒,王老吉凉茶也借此而远销南洋。 梁启超在1898年至1903年赴美考察期间所写的《新大陆游记》有所记叙:“西人有喜用华医者,故业此常足以致富。有所谓王老吉凉茶,在广东每贴铜钱二文,售诸西人或五至十元美金不等云,他可类推。” 1925年,王老吉还被邀请前往英国伦敦温庇展览会(中国产品)中展出,展出凉茶包。伦敦展览会开幕当天,参观者除英王、公主等外,士绅名流济济一堂。在展览会上亮相的王老吉,颇被看好,外销生意更上层楼。 【王老吉的故事】连载七: ■王老吉凉茶包 ■广州十三行靖远街 道光八年(1828),王老吉在广州靖远街(今文化公园附近)开设一间凉茶铺,一边行医,一边卖凉茶。 王老吉开枝散叶 靖远街位于广州十三行商馆区的核心位置。而十三行又是清代最为繁华的商贸中心,是清代对外开放的特殊区域,因此,一方面云集了各国商家、侨民和旅行者,另一方面也汇集了接受和需要凉茶的中国客商和众多的工人、人力车夫、小贩等劳动阶层。“十三行互市,天下大利也,而全粤赖之,中外之货,坌集天下,四大镇殆未如也。”这让王老吉凉茶很快被世人接受,并且风靡羊城。 凉茶当时有多受欢迎?徐珂《清稗类钞》中记载:“茶馆之外粤人有于杂物肆中兼售茶者,不设座,过客立而饮之。最多者为王老吉凉茶,次之曰正气茅根水,曰罗浮山云雾茶,曰八宝清润凉茶。”当时,广州全市还出现了很多贩卖王老吉凉茶的小贩,成为广州一大景观。还有这样的民谣:“常饮王老吉,饿死百家医”。而其他配方大同小异的凉茶挑子、凉茶铺开遍广州十三行、西关等繁华码头地段。 1883年王老吉去世,享寿70岁。 王老吉共有三个儿子,长子王贵成、次子王贵祥、幼子王贵发。当王老吉年事渐长之时,凉茶铺的业务就交由三个儿子共同管理。 王老吉去世后,为了纪念父亲和经营方便,三兄弟设计了王老吉“橘红底杭线葫芦”商标并进行推广。由于生意日趋蓬勃,长子王贵成便在店铺对面多租一个铺位,简单加工成方便携带的纸袋包装凉茶料出售。这种茶料包方便携带,大受欢迎,也使凉茶推广到海内外成为可能。 王老吉凉茶的销售也从两广扩大到湖南、湖北、江西、上海等地,相继传入了东南亚各国乃至美国。 【王老吉的故事】连载八: 1883年王老吉去世,享寿70岁。当王老吉年事渐长之时,凉茶铺的业务就交由三个儿子——长子王贵成、次子王贵祥、幼子王贵发——共同管理。据族谱显示,王老吉的儿子王贵发创立的远恒济最终继承了祖铺和凉茶秘方。 王老吉支脉传承 王贵发长子王恒裕留在了香港,另两个儿子王恒瑞和王恒辉则在广州继续发展,继承了王老吉的祖业和秘方,也就是今天广州王老吉药业的前身。王恒辉主持百年老铺,以“水碗”凉茶为主业。1925年起这家老铺历经重重磨难,王老吉的生意也大受打击。随着日军的入侵,王恒辉一家举家迁往乡间避难,省店被迫停业。 直至抗战胜利后,王恒辉的一女五子才重返故土,商议重建。其中,大姐王宝钿及丈夫胡多文出资70%,王宝璋、王宝瑶等五兄弟共同出资30%,在广州靖远路复建祖铺。后迁至海珠中路71号,并拓展两间分店:解放路万记王老吉、洪德路永记王老吉。 作为王老吉大陆地区唯一传承实体的远恒济凭借着王老吉独特的凉茶秘方和精湛的熬制凉茶的工艺在广州发展得风生水起。之后的时间里,王老吉始终以广州远恒济为传承载体。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王老吉商标注册证和特种药品营业执照注册人均为王老吉第四代曾孙广州王老吉远恒济的王远珍。 由此可见,从王老吉远恒济到今天的王老吉公司,王老吉在广州的发展可谓一脉相承、薪火相传。一代又一代王老吉人凭借着独有的凉茶秘方,创制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凉茶产品。作为百年中华老字号之一,王老吉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并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和赞誉,具有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承载着传播正宗凉茶文化的历史责任和价值。 【王老吉的故事】连载九: 1828年,王老吉在广州十三行靖远街,开设第一家王老吉凉茶铺。此后生意进一步发展扩大。在经营凉茶铺的同时,以“前店后坊”的方式生产销售王老吉凉茶包。王老吉和儿子王贵发相继去世后,为了保持凉茶配方的正宗传承,王老吉也沿袭着一贯“传男不传女”的祖训,最终由王老吉的孙子王恒辉主持百年老铺,直到日军的入侵,才被迫停业,举家迁往乡间避难。 抗战胜利前夕,1944年,王恒辉的儿子王宝璋兄弟三人回到省城,筹备将广州王老吉复业。在1956年之前,这家“厂”一直叫王老吉药厂。 根据《真实的故事》一书记载:那时的王老吉凉茶工场,是一座简陋的小木屋,只有十来个工人,他们每天披星戴月地开工,有时为了赶货还要开夜工。工人们一天不停地捡药、铡药,辛辛苦苦干十多个小时。 1956年初,全国掀起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1956年2月,以王老吉药厂为基础,合并陈燃氏、嘉宝栈、常炯堂等七家药茶作坊,王老吉联合制药厂诞生,并承接了包括王老吉配方、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人员等资产。资料记载,当年制药厂的办公地点在大德路博爱新街10号,职工人数为130人,生产品种有王老吉凉茶、午时茶、五花茶等茶块品种。 如今已经年近九旬的黄辉,在当年就作为公方代表,到合营后的药厂任第一任厂长和党支部书记。钟瑞衡,是公私合营后的王老吉联合制药厂的第一任副厂长。1956年,他代表公方,在合营报告中签章,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公私合营后,王老吉凉茶和其他产品在国内热销,并且出口香港及东南亚地区,产销量不断攀升。到1960年,产量比1950年增长了21倍,利润较1950年增长了31倍之多。 【王老吉的故事】连载十: ■梁志坚厂长 ■第一盒、第一罐王老吉凉茶植物饮料 公私合营后的王老吉联合制药厂同样经历过风风雨雨。有关部门于1968年将王老吉联合制药厂,改名为“广州中药九厂”。1982年,广州中药九厂再次改名广州羊城药厂。1992年羊城药厂股份改制,改名为广州羊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就是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第一盒盒装王老吉和第一罐罐装王老吉凉茶植物饮料诞生了。 曾是羊城药厂厂长的梁志坚是推动和见证着“第一盒王老吉凉茶”诞生的重要人物。据《真实的故事》纪念画册记载,梁志坚15岁就进了药厂,从当杂工开始,一步一步从技工、技术员、部门负责人到企业负责人,参与了药厂搬迁,新厂房的基建,设备安装的全过程,是名副其实的“开荒牛”。1984年,他出任羊城药厂厂长,企业从年产值仅1000多万元,发展到产值近亿元、利润超千万的较大型企业,并实现了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作为一个始终锐意创新的人,1991年,梁厂长创新的步伐并未停止,力排众议之下,运用现代饮料的配置和包装技术,研制推出了第一盒王老吉凉茶植物饮料。紧接着,第一个罐装王老吉问世了。这不仅解决了传统大碗凉茶质量保障、运输储存等区域局限,更让凉茶行业具备了走向全国进行大规模产业化的基础,奠定了中国凉茶产业根基,成为凉茶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而广药集团也实现了凉茶从药品类到食品类的转变。 百年来,王老吉凉茶从深受广州人民喜爱的水碗凉茶到方便携带的凉茶粉、凉茶精,再到1991年诞生了第一盒、第一罐王老吉凉茶饮料,传承了凉茶创始人王老吉的祖传配方正宗凉茶王老吉,如今已是全国凉茶饮料市场的老大。2013年,中国质量协会发布的茶饮料行业消费者满意度调查中,王老吉以73.68分登上榜首。 【王老吉的故事】连载十一 话说王老吉去世后,三儿子王贵发留在广州守着祖铺。王贵发去世后,儿子王恒辉在广州继续发展,主持百年老铺,继承了王老吉的祖业和秘方。抗日胜利后,百年老铺由王恒辉的儿子王宝璋重新经营。公私合营之时,王老吉凉茶的秘方已经传至王老吉的第四代曾孙王远珍。 王远珍,曾在广州靖远路第八十六号开设王老吉茶铺,并拿到了由广州市卫生局于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颁发的《特种药品营业执照》。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王老吉与知名度颇高的嘉宝栈、常炯堂等共八家企业合组“王老吉联合制药厂”,承接了包括王老吉秘方在内的多个配方,继续生产正宗王老吉凉茶等产品。经过多次变迁,在1996年广药集团成立之后,王老吉配方等无形资产按有关规定划归广药集团持有。 可以说,从王老吉到第一代传人,再一路到第四代传人,再到王老吉联合制药厂、羊城药业,以及今天的广药 2006年,广东省食品(饮食)文化遗产工作组领导小组向广药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颁发证书,证书白纸黑字地印有“根据广东省食品文化遗产——凉茶秘方、专用术语及品牌拥有企业的历史资料、传承谱系、后发优势及保护发展措施,由广东省文化厅、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共同申报并经国务院批准公布凉茶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你单位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凉茶10、11、12、13、14、15号秘方及专用术语。”的文字。2007年,广药王老吉公司又获得了凉茶102号秘方及专用术语。 【王老吉的故事】连载十二 王老吉真像 产品包装上的“王老吉公孙父子图”及“王老吉榄线葫芦”商标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月三十号(1935年)由王老吉远恒济王远珍在广东省商标局注册的“王老吉榄线葫芦”商标,并于1939年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该商标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936年)由王老吉远恒济王远珍在广东省商标局注册的“王老吉公孙父子图”商标,并于1939年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该商标 王老吉去世后,为了纪念父亲和经营方便,王老吉的三个儿子便设计了王老吉商标并进行推广。 胡凤才9岁开始就跟着母亲和姐姐在王老吉凉茶铺打工。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胡阿姨回忆道,继承祖铺的三儿子王贵发以葫芦招牌为记在中华民国政府获准注册。 1935年王老吉第四代曾孙王远珍,以王老吉榄线葫芦图案在广东省进行商标注册。1936年王远珍再注册了“王老吉公孙父子图”商标。 胡凤才说,当时广州王老吉茶包的纸包装上印刷的“王老吉公孙父子图”(王老吉公孙父子图中间是王老吉,旁边是第三代后人之一的王恒辉及其子)。 1956年按照公私合营政策,国家以赎买方式从王老吉第四代传人手中承接了广州王老吉商标、秘方、工艺、员工等所有生产资料,成为国有企业并发展至今。1996年广药集团成立,广州王老吉作为下属企业纳入广药集团管理,王老吉商标等无形资产归广药集团持有。至此广药集团是王老吉唯一合法传承实体,拥有和王老吉相关的所有权益。 不过,现在在王老吉凉茶的罐子上已经很难看到“王老吉公孙父子图”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有时尚感的“王老吉”三个黄色大字。 目前,王老吉还紧抓海外市场的布局,在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商标注册工作,产品出口到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未来,王老吉180余年的厚重历史,终将沉淀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遍布世界各个角落。 【王老吉的故事】连载十三 从大碗茶到凉茶颗粒 如今的王老吉凉茶饮料走进了千家万户,然而大家还记得此前讲过的王老吉和林则徐的故事吗?事实上,王老吉凉茶饮料的一路演变,就是从那时候开始。 当年王老吉为了治疗瘟疫研究出王老吉凉茶配方,老百姓抓了药后都是自己回家熬成汤。后来林则徐建议,“如果能将药煮成茶,使人随到随饮,有病治病,无病防病,那就更是为大众造福无量”,并特地给王老吉送来雕有“王老吉”三金字的大铜葫芦壶。从家里的药煲到大铜鼎熬煮,王老吉凉茶首次实现了从药汤到大碗茶的革新。 后来,又有人建议:“南方一带,不少人四时皆犯感冒,如能以此方制成药包,广行于世,岂不是一大功德。”于是随着生意日趋蓬勃,王老吉的长子王贵成便在店铺对面多租一个铺位,简单加工成方便携带的纸袋包装凉茶料出售。此后,王老吉既卖凉茶,又把草药配成药茶包,方便顾客携带出门远行。 更大的创新还是在公私合营之后。 1949年解放后,王老吉的继承者们不断地对王老吉凉茶饮料的生产工艺进行改良,使其口味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王老吉凉茶的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产量比解放前增加20%以上。1956年王老吉联合制药厂生产的凉茶包,开始使用“凉茶”称谓,并增加了“王老吉袖珍凉茶”及“王老吉凉茶粉”两个系列品种,行销海南岛及远销东南亚等地。 1982年,王老吉凉茶又出现了新一代产品——采用现代科学方法提炼的王老吉冲服凉茶,即王老吉凉茶颗粒。由于颗粒冲剂既保持了原药的功效,又便于携带,服用方便,适应了改革开放初期生活快节奏的需要,它在市场上一露脸就收到了市民的欢迎。传统产品王老吉重新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可见,在整个凉茶发展过程中,凉茶始祖王老吉一路引领革命性的创新:从大碗茶、药茶包(饮片),到凉茶粉、凉茶颗粒。但王老吉凉茶的创新仍未停止,之后还诞生如今家喻户晓的凉茶植物饮料。 关于王老吉凉茶饮料的故事,我们下回分解。 【王老吉的故事】连载十四 敢于创新的凉茶始祖王老吉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东方魔水”之称的健力宝崛起,风靡大江南北。中国饮料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它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使得当时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敢于冒险创新的企业家们纷纷涌入饮料食品领域,拉开了“珠江水”和“广东粮”征服全中国的序幕。 就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王老吉凉茶植物饮料诞生了。 说起王老吉凉茶植物饮料的诞生,不得不提到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广州羊城药厂厂长梁志坚。在王老吉企业发展史上,他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王老吉药业的档案室里,还收藏着在1990年8月27日召开的那场新产品投产会议的会议记录。里面这样描述:“梁厂提出搞王老吉饮料……为此还到省、市防疫站、卫生厅等调研可行性,取得刚获批准的加药食品审批文件。” 现任王老吉药业副总裁郑荣波当年还是个刚毕业进厂工作的小伙子。在他记忆中,当时对凉茶饮料的研发,厂里还有不少人表示不理解。“当时王老吉凉茶颗粒大受欢迎,考虑到让消费者更方便地喝到王老吉凉茶,梁厂提出要研发个凉茶饮料。”郑荣波回忆到:“不过当时市面上并没有凉茶饮料这种食品,所以当时就有很多人反对,大家都认为传统的凉茶都是热着喝的,搞成饮料就要凉着喝,消费者不可能接受。不过具有很强洞察力的梁厂还是果断坚持干。” 很快,广州羊城药业就和当时的广州市轻工研究所签订一份广州市技术开发合同书,由广州羊城药厂提供王老吉凉茶浸膏,由轻工所来研究并确定针对复合软包装、铁易拉罐、玻璃瓶的,可供工业化生产的王老吉凉茶饮料。 将凉茶变成饮料,最大的难点就是澄明度问题,将乌黑的凉茶浸膏变成焦糖色液体,只允许少许絮状物,并无混浊及杂质。经过不断的实验,几个月后,一款样品被送到厂里各主要领导和有关人员品味选型。 就这样,在1990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产品——王老吉凉茶植物饮料,诞生了。这也意味着,在世界饮料史上,一个全新的饮料品类——凉茶植物饮料,诞生了。受到“东方魔水”的启发,力争研发出全国首款凉茶植物饮料的梁志坚,成为开启凉茶饮料时代的弄潮儿。 【王老吉的故事】连载十五: 第一罐王老吉问世 奠定凉茶产业根基 1990年,广州王老吉药业的前身,广州羊城药业和广州市轻工研究所一同研发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产品——王老吉凉茶植物饮料。接下来,王老吉人所要做的便是将这款全新的产品推向市场,接受市场的考验:到底消费者能否接受传统凉茶“凉”着喝?! 首先要给这款新型饮料选个好看的外包装。在此之前的王老吉凉茶颗粒在市场上广受欢迎。“春夏去暑湿,秋冬防肺燥”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王老吉凉茶的特征语言。于是,王老吉凉茶饮料在外包装上继续沿用王老吉凉茶颗粒的这一特征,并设计了王老吉卷轴商标。 接下来就是加工生产点的寻找。羊城药业副总经理莫尚志当年到厂时,正好是王老吉凉茶饮料研发成功,准备投入生产的时期。这类产品的生产需要专用的设备,这恰好是当时最缺乏的。为此,他义不容辞担起了寻找饮料罐装加工厂的工作。当时他坚持使用质量好但成本略高的利乐纸盒装,还因成本问题被质疑。但他始终认为企业做的是品牌,既要保证产品本身的质量,也要保证产品包装的质量。凭着一股韧劲,他不辞辛劳地跑遍整个广州,寻找罐装设备和加工厂,经过不懈努力,最终使产品顺利投入市场。 1991年,为了赴香港展览及质量标准起草研究提供样品试饮的需要,当时羊城药业还联系加工完成了900罐罐装王老吉凉茶样品。同年7月,羊城药业决定9-10月试产第一批罐装王老吉凉茶饮料。 为让王老吉凉茶在销售方面一炮打红,做大声势,1991年12月18日,广州羊城药业携带这款全新的产品在广州远洋宾馆召开了王老吉凉茶产品介绍会,并在同日的《羊城晚报》等媒体上刊登产品广告。这在当时而言,都是极其新潮的做法。 一步一脚印,第一盒以及第一罐王老吉凉茶植物饮料就这样诞生并走向市场。 而事实证明,“凉”着喝的凉茶饮料同样受欢迎。第一年就做了500多万的销售额。就在王老吉凉茶饮料面世的两年后,市场上开始陆续出现如清凉茶、夏桑菊、菊花茶等其他凉茶植物饮料。凉茶饮料的概念在市场上逐渐成熟。 可以说,正是第一盒、第一罐王老吉凉茶饮料让凉茶行业具备了走向全国进行大规模产业化的基础,奠定了中国凉茶产业根基,成为凉茶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 【王老吉的故事】连载十六: 王老吉品牌价值1080亿 1991年,第一盒、第一罐王老吉凉茶饮料面世后,借助王老吉凉茶颗粒原有的知名度,王老吉凉茶饮料在华南市场上广受追捧。第一年就做了500多万的销售额。1995年,王老吉凉茶饮料成为“广东首届最受欢迎十佳饮料”。 王老吉品牌名气越来越响,同时也引来不少“仰慕者”。陈鸿道便是其中一位。曾经代理过许多品牌均未获得较好发展的陈鸿道正是看中王老吉品牌背后的巨大商机,想方设法想要获得王老吉商标的租赁权。经过多次游说,在英属维京群岛注册的鸿道(集团)有限公司与当时的羊城药厂签约获得红瓶、红罐王老吉凉茶的生产经营权。 关于鸿道集团与王老吉之间的恩恩怨怨,在之后的篇章再娓娓道来。 通过努力经营,王老吉凉茶饮料已经从偏于华南一隅走向大江南北,成为在全国家喻户晓的饮料品牌。近年来,绿盒装王老吉凉茶饮料的增长速度持续保持在40%以上。2010年,王老吉盒装凉茶成为利乐包装饮料的第一品牌。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王老吉在全国罐装饮料市场销售额上,也已成为“中国饮料第一品牌”。 时至今日,王老吉品牌价值已经不能和当年同日而语。借用王老吉这个凉茶行业的老字号,鸿道集团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为更长时间使用这个商标,在合同还有8年到期的情况下,陈鸿道曾多次希望以较低价格延长合同许可期。 2010年,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对王老吉品牌价值作出评估,结果令人振奋:根据王老吉消费者众多,影响力巨大等因素,北京名牌评估公司确定,广药集团旗下“王老吉”品牌价值评估为1080亿元,成为目前中国第一品牌。 【王老吉的故事】 连载十七 一纸合同二十年恩怨 (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认定“王老吉”为“中华老字号”。) 前文讲到王老吉品牌名气越来越响,曾经代理过许多品牌的陈鸿道也看到了王老吉品牌背后的巨大商机,想方设法想要获得王老吉商标的租赁权。 陈鸿道是怎样成功签下王老吉品牌的第一份租赁合同的呢? 陈鸿道的香港鸿道集团是一家在英国维京群岛注册的外资公司,王老吉的发展引起外资企业的关注和青睐本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品牌的租赁和授权对一家国有企业来说是一件新鲜事,没人敢贸然尝试。1992年,“王老吉”商标被评为广东省著名商标,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认定“王老吉”为“中华老字号”,当时王老吉在岭南地区已经享有盛誉;由于所涉及的品牌王老吉是中华老字号,这也让羊城药业不得不谨慎对待。在经过一番仔细的市场调研后,羊城药业勇于开拓创新,在改革开放春风之下,开始了与鸿道集团的合作。 王老吉品牌的第一个《商标许可使用合同》授权鸿道集团使用“王老吉”商标生产,许可期限自1995年3月起至2003年1月止。在《商标使用许可合同》中,明确约定授权鸿道生产经营红色罐装、红色瓶装王老吉凉茶。关于商标使用费,双方约定从第二年起每年比上年递增20%。 2000年5月2日,双方签署《商标许可协议》。许可使用期限自2000年5月至2010年5月,为期10年。出于共同培育“王老吉”品牌的美好愿望,一纸合同就此签订。但谁也没想到,这一纸合同竟也成了“潘多拉的盒子”,给双方此后近二十年的恩恩怨怨埋下了“爱与恨”的伏笔。 【王老吉的故事】 连载十八 补充协议背后的真相 鸿道集团前后两次获得授权使用“王老吉”商标,并经营红色罐装和瓶装王老吉凉茶。授权期限从最早的1995年3月起至2003年1月,后来又延长到至2010年5月。 随着红罐王老吉凉茶越做越好,陈鸿道就想把商标授权期限尽量延长。在“王老吉”商标原有的租用合同还有7年到期的情况下,陈鸿道又想方设法签署了《“王老吉”商标许可补充协议》和《关于“王老吉”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补充协议》两份合同,协议约定延长王老吉商标的许可期限至2020年。 据广州检察院指控,为签订《补充协议》陈鸿道曾大额行贿。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10年,有效期满后必须申请续展注册,否则将被注销。因此,我国注册商标的授权期限最长也是10年,如果需要更长时间,必须在续展注册完成之后再续约。而鸿道集团却想通过行贿在2003年就签下长达17年的商标许可合同,但这两份补充协议本身就不合法。 除了通过行贿等不正当手段获得延长商标使用期限外,鸿道集团向广药集团支付的商标使用费低于国际惯例100余倍,已经导致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由于行贿的经过是在签订商标许可补充协议过程中,而行贿的目的是为了在王老吉商标许可使用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广药集团认为“王老吉”商标许可的补充协议是在人为串通的前提下签订的,应为无效。于是在2010年5月2日“王老吉”商标使用期限到期后,广药集团马上和鸿道集团交涉希望能依法收回“王老吉”商标使用权以及红罐王老吉凉茶的经营权。在多次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广药集团终于在2011年4月26日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提交了申请补充协议无效的仲裁说明书,开始了“王老吉”商标收回之路。 【王老吉的故事】 连载十九 新装红罐王老吉震撼亮相长城 2010年5月1日,“王老吉”红罐红瓶生产经营权租赁到期,但租赁方仍违规继续使用。2011年4月26日,广药集团按照双方共同约定的纠纷解决方式,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2012年5月9日,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作出裁定,广药集团正式收回红罐红瓶王老吉凉茶生产经营权。 为了更好的运作王老吉凉茶,广药集团下属上市公司广州药业的全资子公司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宣告成立。2012年5月28日,广药集团将红罐王老吉和红瓶王老吉的生产经营权正式授予王老吉大健康,由王老吉大健康全面独立经营红罐红瓶王老吉凉茶。 2012年6月3日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在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中华民族标志性建筑中国长城上,携带着新装红罐王老吉凉茶首次亮相。 王老吉团队公开发表《长城宣言》,将围绕着把王老吉从民族品牌打造成世界品牌这一目标,通过“产品经营”、“资本运营”和“虚拟创赢”三种发展模式,实施人才、科技、品牌、资源、标准和国际化六大战略,2017年将实现300亿销售,2020年实现600亿销售。该宣言同时还倡议社会各界向爱护长城一样爱护这一民族品牌,一起打造中国的王老吉、世界的王老吉。会上还同时宣布成立王老吉1.828亿元爱心基金,首个项目将用来资助万名特困学生圆梦大学。 |